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
当前位置: 首页> 业务动态> 区划地名> 正文 业务动态

地名故事┃贺兰山名称的由来



发表时间:2017-10-19 10:52:40 来源:市民政局 作者:民政局

贺兰山汉代称卑移山。汉代在今银川地区设廉县,《汉书·地理志》载:“廉县,卑移山在西北。”贺兰山又称阿拉善山,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的名字就源于贺兰山。

贺兰山这个名称,最早记载于《隋书·赵仲卿传》。隋开皇三年(公元583年),赵仲卿攻打突厥而出贺兰山。当时的贺兰山属弘静县(包括今银川地区)。贺兰山一称的由来,据唐杜佑《通典》的突厥条载:“突厥谓驳马为‘曷拉’。”“曷拉”即“贺兰”。

又据《元和郡县志》记载:“贺兰山在(保静)县西九十三里,山多树林,青白望如驳马,北人呼驳为贺兰。”此后一些史籍如《读史方舆纪要》《朔方道志》等相互转抄,均谓贺兰山为驳马或骏马。更有人将“北人”附会为蒙古人,因而说“贺兰”是蒙古语骏马的意思。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集》写道:“遥望山脉,宛如骏马,贺兰就是蒙古语‘骏马’的意思。”

“贺兰”一词,正如通晓蒙古语的人所知,无论是“骏马”还是“驳马”,蒙古语都不叫贺兰。那么“贺兰”一词究竟从何而来呢?这要从我国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说起。

“贺兰”一词,最早见于记载的是《晋书·北狄匈奴传》,西晋太康五年(公元284年)、七年、八年,由塞北入迁内地的匈奴人约有13万余人,“十九中,皆有部落,不相杂错”。这十九个匈奴部落中,有一个叫“贺赖部”。“兰,赖语转耳”(《资治通鉴》卷一○八),贺兰就是“贺赖”的音转。

晋朝政府纳居十九个北狄匈奴部落于雍州北部。雍州当时治在今西安,所辖范围广大,包括今天陕西大部及宁夏南部。《读史方舆纪要》有载,宁夏北部包括贺兰山区属“雍州徼外地”,即雍州北边外之地。匈奴贺兰部入居之后,即被安排在位于雍州北部水草丰茂、易于放牧的贺兰山地区。随后贺兰部迁移到内蒙古的大青山以北。《晋书·慕容隽载记》记载,公元357年,即十九个北狄匈奴入居70年后,“匈奴单于贺赖头率部落三万五千降于儁,拜宁西将军云中公,处之于代郡平舒城。”匈奴贺兰部与鲜卑贵族慕容部及拓跋部便结成了军事部落同盟。

据《魏书·官氏志》记载,贺兰既是部族名,又是一个姓氏。如南北朝时,北周鲜卑人贺兰祥,唐朝河南节度使贺兰进明,宋朝著名道士贺兰栖真等。贺兰氏随着鲜卑人的逐渐汉化,以后改为贺氏。

由于匈奴贺兰部曾于西晋太康年间驻牧于贺兰山地区,于是这座山便称为贺兰山,这种以民族部落命名的山名还有一处,即宁夏大武口至石嘴山一带的乞伏山。据《元和郡县志》记载:“东北抵河,其抵河之处亦名乞伏山。”这是由于三国时期,乞伏鲜卑人曾驻牧于此,因而这一段山就被称作乞伏山了。

鲜卑、乌桓都是历史上强悍的北方少数民族。据史书记载,“鲜卑起于鲜卑山”“乌桓初时聚居于乌桓山”。由此看来,许多山名与少数民族部落名称有很大的关系。贺兰山只是其中一例。

(转载:民政部官微)